作者:陆原
中秋,十余位文友相邀游景星岩,景星岩是仙居的八大风景之一,名曰:景星望月。
赏月的最佳处,历来有二:一是水边赏月。“天上一明月,水里一月明,两月长相依,不言别离情。”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即是水边赏月的著名景点。二是山巅赏月。如巅赏月,妙在月之晶莹皎洁,其大无朋。“万山在下跃玉盘,不洗银盆手自寒。玉免欢跳乱人眼,嫦娥挥袖戏金鸾。”明月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天上人间,仿佛无鸿。此时此景,令你如痴如醉,恍若神仙,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仙居的“景星望月”,便是山巅赏月的佳处之一。
景星岩坐落在仙居县城的西南方,相距二十余公里。名为“岩”,其实是一座山。山的四周峭壁万丈,如刀削斧劈一般,伟峻异常。清代翰林院编修潘耒游景星岩后,题词曰:“万山在下。”康肃诗云:“天近云随步,林深翠滴衫。”明代吴时来诗云:“觅路天边步,寻僧云里逢。”他们都极力赞誉景星岩的高峻。
上景星岩,只有一条道。“之”形的十八盘有些险峻,年轻人可以一口气爬上十八盘,直达天门,而年长的人,途中要歇上几歇。
登上天门,极目万里,云海涌动,便觉身在天际。山顶腹地,修篁之中隐一寺院,名为净居寺。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后废。南宋高僧行机重建。明、清僧人义方、妙湛和石奇、湛庵相继在此居住。清顺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山寇占踞为寨。顺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清兵围剿山寇,净居寺毁。现在所见的净居寺是近年在废墟上重建的,虽然没有杭州灵隐寺、天台国清寺的雄伟,倒也有小巧的特色。
净居寺住持好客,端茶款待。还叫我们把行李存在在寺里,以便轻装游景星岩。
景星岩有玉柱峰、龙湫涧、响岩、印月池、望月亭、摘星台、庆云台、读书堂等胜景。
我们首先游览的是“读书堂”。所谓“读书堂”,即是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出仕前在此发愤读书的地方。“读书堂”在净居寺西南面,百丈峭壁中,有一凹处,只能容数人。吴时业在此凿一石桌,面壁苦读,二年不下山。
吴时来系仙居县白塔镇厚仁村人。十岁能作文,被称为神童。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进京会试落榜。他落榜不落志,登上景星岩,每天在“读书堂”苦读。读书劳累时咳出的血,喷洒四壁,其父前往探视时,发现四壁皆血痕,放声大哭道:“吾儿呕出心肝矣!”并力劝他下山回家。而吴时来矢志不渝,在“读书堂”苦读二载,二十七岁时终于考中进士,历任刑部给事中,刑、吏二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在历史上,吴时来以敢于与奸臣严嵩父子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而闻名。
景星岩上的“读书堂”,现在成为勤学苦读的象征,无论大人小孩来游景星岩,都要到“读书堂”缅怀一番,以吴时业刻苦好学的精神激励自己。
从“读书堂”往北走数百米,便到响岩。响岩又称响铃岩。传说女娲补天时,从景星岩挥刀劈下一块巨石,本来准备拿去补天,由于补天的石料足够了,便遗弃在此。
尽管我们知道这时人演绎的离奇故事,但响岩的确不愧为景星岩上的一奇景。该岩是一巨大的岩柱,岩柱与景星岩相依不相靠,两岩之间的缝隙不到五十公分。整条缝隙长约六十余米,深达岩底,约百米。就其两岩之间的缝隙看,活脱脱是被天神凌空一刀劈就的。此岩隙之深之窄,世上罕见,如果被称为“天下第一石谷”,决不为过。
若投小石子于缝隙中,石子撞击两边岩壁下跌,发出“叮叮咚咚”的奇妙响声。这种响声先是缓慢而清脆,继尔急促而低沉,接着便显得悠远而飘渺,仿佛是山外转来的笛声的余音。
这种美妙绝伦的“岩音”,人们百听不厌。到景星岩游览人,都要到响岩,亲手向岩隙里投石子,“弹奏”美妙动听的“岩音”以自赏。
接着游览了玉柱峰、龙湫涧等景,回到净居寺已日近中午。净居寺已挤满了游客,这些游客都是来赏月的。
到了黄昏,云集在净居寺以东的望月亭沿线的游客,已多达一千余人。
从望月亭向东望,远处群山叠叠,雾嶂迷朦,极像一幅山水写意画。人们看着横挂天际的“山水画”,各抒已见,一边议论着中秋节日的习俗和赏月的风情,一边待明月的升起。
有人说中秋节的习俗起源于月食。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夜,发生月食(百姓们认为月亮被 天狗吃了),于是家家户户做了大量的圆饼,纷纷向天空抛去,给天狗吃。天狗闻到香喷喷的圆饼,便吐掉月亮,抢吃圆饼。此后,每到八月十五日,人们便做好圆饼祭祀天狗,形成习俗。圆饼很像圆圆的月亮,于是被称为月饼。
其实,我国的中秋节是在秋分祭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上古时代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但是,这种祭月不是由于天狗吃月,而是迎寒的一种仪式。《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因为秋分一般在八月十五前后,而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所以把秋分祭月活动固定有八月十五祭月与赏月溶为一体。唐初,中秋节已成为一个节日,到宋代中秋节比较盛行。明清时期,中秋节已和春节、端午节等齐名,成为一年里主要的节日。
在民间传说中,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与嫦娥奔月有关。据说后羿射落了天上的九个太阳,使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因此被大家拥戴。后羿的徒北逢蒙十分嫉妒后羿的箭术,总希望后羿死掉。有一年八月十五,逢蒙乘后羿不在家,逼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不死药。在抢夺不死药时,嫦娥情急之中吞下不死药,结果,她立刻身轻似燕飞上月亮。嫦娥奔月后,每年八月十五夜,后羿摆上月饼、瓜果,遥祭月亮里的爱妻嫦娥,以诉相思。人们出于对这对恩爱夫妻的同情,在八月十五夜,也纷纷遥祭嫦娥,于是形成了中秋节的固定节日。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元朝末年,统治者不准老百姓用铁制的用具,生活里非用不可的菜刀,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而且十户要供养一元兵,老百姓为此而怨声载道。有一年中秋节前,张士诚暗中串联,给每家每户送月饼,月饼里夹着一张字条,上写:“八月十五杀元兵”。从此,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就留传下来,而且现在的月饼底下还习惯附上垫纸。
现在中秋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仍很盛行,但祭月的习俗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在我国诗歌史上,《诗经》里的《月出》一诗,第一次写出了望月与思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作者成为历代望月思人的鼻祖。《月出》这么写道: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 兮。(空白入处的字为 “ ”加上“刘”,要电脑造字)
舒优受兮,劳心怪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月出》诗,共分三章,每章第一句写景,写出月的晶莹、皎洁,第二句形容所思念的美人的姣好,第三句写美人的身段、体态,第四句作者写出自己的相思之情。这着月下想念一位漂亮姑娘的《月出》,《诗经全译》作者袁愈 (空字为“ ”加上“ ”“女”,请电脑造字)把它翻译成现代诗如下:
月儿出来明亮亮,
美人长得真漂亮。
行步舒缓多窈窕,
想她想得我心伤!
月儿皎洁照城郊,
美人月下多俊俏。
缓步走来姿态美,
想她想得我心焦!
月儿出来照四方,
美人月下是素装。
缓缓行来仪容好,
想她想得我断肠!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以明月为题材,写相思的诗歌、散文,不胜枚举。
许多人,把赏月独归于文人墨客的雅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对皎洁的明月,世人谁不喜爱呢?环看景星岩望月亭周围一千多名赏月者,又有几人是文人墨客呢?赏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的精神的向往。明月是纯洁、团圆的美好象征,是盛装人们理想、心愿、感情的容器。
世上真正美的东西是具有共赏性的,不具有共赏性的美,不是真正的美。
暮色如细纱一般慢慢地笼罩起景星岩。几十米外的树木和人面显得迷离起业。景星岩与远处的空旷地带飘起了缕缕暮云。远处的群山黑黢黢的,已分不出山与山之间的层次,仿佛是一道厚黑的布帘横挂在天际下。在这道厚黑的“布帘”后面,一团白色的云雾漂浮着,衬托得深蓝的夜天十分妩媚。注目看,那深蓝的夜天仿佛是大海,那白色的云雾活像是海水拍岸所溅起的浪花。据说,在景星岩望月亭可以看到明月从海中升起,看来这种说法是一种浪温的形容。
那漂浮着的白色云雾,渐渐地明亮起来,月亮要出来了,赏月的人们欢呼起来。
明月从云雾中初冒时,是一线亮光,紧接着,圆月仿佛被人托举似的急剧升起。只是一刹那间,冰清玉洁的圆圆明月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此时,天变得淡蓝淡蓝,云雾如银纱起伏飘荡着,黑黢黢的群山褪去了墨色,显出了灰朦朦的影调。望月亭四周亮如白昼,几十米外的人面也清晰可辨。
许是景星岩离月太近的缘故,因此,看眼前的圆月显得特别地大。人们都惊讶地说,如此之大的月亮,从未见过。如果按平常所见的月亮来比较,在景星岩上看见的这一明月,足比平常所见明月在一倍之多。在这里所见的月亮不但大,而且特别明亮,显得无比晶莹。仿佛是洁白的玉盘的背面有强烈的灯光照射着,把玉的纹理质地都照得纤毫毕露,晶莹透彻。我想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特别晶莹的效果,是因为站在高山上看月的缘故。在高山上看月,月亮没有云雾遮挡,低垂在地面的夜幕掩盖不了,因此,月亮便会皎洁无比。在景星岩上赏月,的确具有优势。
明月就在我们的面前缓缓地移动着,近得伸手可摸,然而没有一个人伸手,或许大家都怕摸脏了这洁白可爱的明月吧?人们都静静地欣赏着明月,没有一点声响,似乎都生怕惊吓着从面前走过的绝色少女似的明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凝聚着人间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明月也给人无限的人生启迪。“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苏东坡《水调歌头》):“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河人初见月,并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这些诗名包含了隽永的宇宙、人生的哲理。
秋风渐起,凉意侵肤。我们离开景星岩望月亭,就着如水的月华下山,此时已是夜里九点多钟,一路上上山赏月的人还络绎不绝。
作者简介:陆原,本名朱岳峦,毕业于浙江大学,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作家协会小说创委会主任,国家二级作家,现任仙居县文联副主席、仙居县文学协会主席、仙居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