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中华晓雪
据说:江南长城建于隋朝,被天台山,雁荡山,括苍山环绕,一面还依着灵江。虽然逶迤不过几千米,可是占尽天时地利。修建的目的在于“防洪”和“抗击倭寇”。迄今还保留着民族英雄郑成功使用过的古炮。还有两处景致让我喜欢。
一处是在登江南长城的中途看见有一处城隍庙的古建筑。进去看时还在修葺中,中庭摆放着许多尚未完工的诸多罗汉金刚,嗅入一股樟树的馨香。正欲离去的时候,看见很多人围观一株参天老樟树。介绍上说是隋朝载植的。细看这树,还真神奇。粗大的树干只剩下1/3的躯体,它好似苦苦的支撑着树枝。树的表皮裸露着沟壑斑驳,让我想到鸡皮鹤发的老者。可是奇特在于在它肢体的叉开处横空出世一粗大的枝干,上面枝繁叶茂,竟然占尽一方天地。和旁边的枝干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诧异它一处憔悴一处迸发旺盛活力的反差,天公是刻意的巧夺天工还是岁月风雨的侵蚀?由此想到大自然中许多的植物在放任自流中也应验这自生自灭的原理,何况人啊!
还有一处是在长城边上的青葱的山峦间,突兀一块平整的礁石,上面是雍正皇帝亲笔御书的“至真妙道”龙飞凤舞,飘逸灵动。于是想起这位历史上以惯用心术,多才阴郁的帝王可能也在这片清寂秀丽的山水间将社稷烦忧融化成诗情画意的字体里了,人也变得飘逸洒脱起来。想想旅游中徒步增添那许多的疲乏面对神奇的大千气象慢慢的消遁在美妙的意念里,人真是一种感性动物。
石梁飞瀑和铜壶滴漏两处景点相距3公里,它们是游历天台上最著名的景点。花费了一天才完成了对它的拜谒。听导游说:拍摄金庸的《笑傲江湖》时候,就是在这天台山横亘与两山峭壁间的石梁飞瀑前完成的,它是世界上罕见的花岗石梁桥。可是要真正见识它的庐山真面貌还是让我们一路颠簸,期盼心焦中完成。
晨七点半大巴士开始行驶。远远的从车窗往外看,峰回路转,山外有山,千峰万岭没有尽头。一个半小时在蹒跚着盘旋在山路上。在山路的两旁看到好多的茶庄,掩盖在葱葱郁郁的各种参树奇丽的山石间。还看到好像用翠竹和树干搭建的小木屋好生羡慕,仿佛是那种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回转头对林说:“如果在此住上一年半载享受自然风景就好了。”他笑说:“这需要抛掉许多杂念与安逸于寂寞的灵魂,而不是考验你有多少浪漫情致的地方。”这个理性型的男人说话总是让人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
到山脚下,已经是快十点了。满眼望去尽是很窄的拾级而上的小径。随处可见潺潺小溪,清澈见底。山涧星罗棋布的有好多的石块,溪水冲它的身体力迸发而出,形成好多飞溅的白色泡沫。咆哮声阵阵入耳。这中间经过许多铁索桥,在上面晃晃悠悠的跳着,心悬上悬下,令许多老者望着我们不敢挪步。大约30分钟,我们到达了石梁飞瀑的脚下。
抬头望去,石梁好像不过几米,可是它横空出世的镶嵌在峭壁悬崖之中,犹如一根粗细不匀的平横木。石潭间飞瀑迭石而出,然后汇成溪流通过石梁飞流而下,融汇到远处的密林乱石里去。这种奇景,重来没有遇见,就是庐山上的三叠瀑前也没有这种石梁阻隔下形成的瀑布。听着哗哗的水声,享受着山里特有的氤氲冰凉的气息,真感觉有“天上人间不知归兮”的感叹啊!
“铜壶滴漏”是我们民族一种记时器,是古人受到滴水间隔规律的启发而创造的。而我当初听到风景用此命名,总有种怪怪的感觉。从石梁飞瀑再向北面走几公里,突然看见一条溪流冲两山之间汹涌而去,据说它就是铜壶留下的瀑水。大约又攀爬半小时,才到达山顶。但是震天的哗哗声却没有看到瀑布的身影。只能跟着导游来到几块巨石前,奇景出现了,巨石间竟然有一个大石洞,形状如铜壶,水由石间迸出泻入壶内,奔腾入沸水。而沸水究竟从壶口去了那里,却不得而知了。
大自然竟然有如此变幻莫测的融合于天地间,让我们去遐思;去揣测;去意会;去惊叹。纵然你有多少的妙笔生花在它面前也变得低微和渺小。我希望在这山水间里灵魂能够和天地融合,像朝圣者那般虔诚的怀着敬畏的心情感恩与这方神奇土地给我的教益。
最后一天的终点站是游历座落在天台山南麓的国清讲寺。它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门口照壁的灰瓦黄墙上有“隋代古刹”四个字。旁边有一块牌子“一行到此水西流”。据说是唐代一行和尚曾经云游到此。绕过墙壁方才看见一匾“国清讲寺”。寺院五峰环绕,左右双涧潺潺萦流。进入寺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似乎很幽深,到处都是古木参天。据说里面拥有600多间的屋宇。禅门重重回廊幽深,让人平添几分肃穆和庄严。弥勒殿前在香炉烟雾缭绕。历来佛道讲究一个“悟”字,那就勿庸赘言,让它生根于心,在宁静淡泊中至远吧。
清新的空气,摇曳的绿色植被,烂漫的野花,奇山异水,都令人心旷神怡。回来的车上我默默的跟自己说:希望有一天,我还能够故地重游。虽然古人有“万里归来卜筑居”的诗句,我想,对现代人也许只是一揽清梦,意念中的享受难道不也很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