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后面的那篇稍好
东海岸开了啊?
感受婺源、三清山(一)
入夜了,也许平时是在家翻转着遥控器,此时,却有点兴奋,婺源、三清山之旅即将开始,队友们顺序各自的介绍,不过由于车内的灯光昏暗,看*大家的样子,后来就那样迷迷糊糊的睡去。
半睡半醒间,窗外的一切都变得陌生,就是这样的一种陌生,让我急速唤醒同行的朋友,车上的队友也开始陆续活跃。终于,经过一夜的颠簸,我们到达了景点。
李坑,一个几乎是李氏的古村落,就这样促不急防地呈现在眼前,进村后,当地居民的叫卖破坏了其古朴意境,但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还是可以接受,只是希望他们更加懂得其内在的价值,而不是表面的价格。一条蜿蜒的小道,明显看出是根据八卦阵建造,一边的荷花叶将其水面遮的严严实实,后来知道这李坑是出过一个有名的风水师叫李景溪,之前那样的建造也就不觉得奇怪。经过中书桥,导游介绍这中书桥是为了纪念当时的中书大人出资建造而用其官衔命名的。走着走着,渐渐进入"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文昌阁,建于北宋末年,初衷是汇集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现在里面陈列着李坑自宋至清的七品以上官员以及历代文人学者、著作。这一转眼,已经是几个世纪,当时的人又怎么会想到我们后人来此一游的观赏。从左先坊进,右先坊出,文昌阁过后,就真的进入到李坑村内。那大槐树,一看就知道历经洗礼,不知道又见证了多少岁月的变迁。村内主要街道的旁边由一条河流贯穿,沿街的房屋也都敞开,展示着各样的收藏,有瓷碗、檀木雕刻、书画、钱币、首饰等,偶尔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见、如今村子里人还用着的灶台。一路过去,这墙壁上的残破真实地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河边还是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在洗衣,无论外面的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他们仍旧按照他们的习惯生活着,也许这样生活的同时也保留着、坚持着什么,只是我们无从说起。村内的申明亭,是当时用来审判犯错人的场所,村长会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召集村民,难怪有句古话是“躲的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难不成是从这里来的?不得而知。村内徽商李瑞材故居,让我们了解,那时的商人尽管富甲一方,但是却没有社会地位的,所以他们的府宅大门只能侧开,不能正对街面。而李瑞材将其府内的门设计成一个“商”字形,让达官贵人来访时从“商”下走过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大夫第建于咸丰年间,屋内的石雕、木雕、砖雕称令人称绝。南宋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内有半边紫葳树为江南一绝,虽只有半边却逢年开花,古人曰:独占芳菲当夏日,不将颜色托春风。谁道花无白日红,紫葳常放半年花。经过蕉泉,那一小窝泉水,细细品还是有点甘甜,顺着阶梯开始上山,到达山上的相对至高点,李坑的全景一览无疑。
点点流水传声来,步步小桥过各宅。
此时可见以往路,转眼云烟化尘埃。
李坑就这样在我生命中留下印记,又匆匆离开。车上的我在回味前面的风光,当一切还来不及细品的时候,最美丽的乡村——思溪延村已经到了。进村后首先经过的是通济桥,特别之处在于,它右侧的桥墩是做成船头的造型,导游介绍这样的创意是用来防止水灾的,在桥墩的另一边就供奉着神灵,也是为了村子里防止水患,可见在那个时候,水确实给这个村子带来过不小的困绕。而现在,水看上去很静逸,水中的倒影那样婀娜,有那么点别样风情。村内的建筑也是徽派风格,与李坑相差无几。振源堂祖传下来的明朝瓷器八个仙人已经成为私人收藏,奇就奇在它可以对气象有一定的预测,可谓积聚了古时候的人类智慧。银库,建于清代中叶,是用来收集善款做善事之用,可见当时的社会风尚,房屋的建筑也颇有特色,高高的墙壁都是用整块的石头,而且光滑无比,据说是防止小偷的,在天井中都引入了自然的雨露,一方面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方面用大缸积攒以防止火灾。还有一个也是值得品味的,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百寿花厅,屋内精湛的木雕让人观为叹之,特别之处是其间蕴藏了一百个寿字以示吉祥。走完村落,一大片的农作物映入眼底,远处还有山脉,整个画面令人的心情非常地安静,此时周围没有游客,只有我和朋友两个人,所以更能体会那份感觉。出村的路是从通济桥另一边绕过的,河边的一户居民在准备晚饭,那炊烟升起时,把整个景象模糊得那样朦胧,似乎我们来到的是画中的某个地方。
风过无痕留涟漪,丝丝杨柳随之起。
远处山峰层相叠,又见炊烟入画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6 19:16: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