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
经常会思考旅行的意义
我相信它在乎这些文字和照片之外
它是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生活
而到了黔东南
改变了的不仅是空间
还有时间
你无须上下五千年的探究
也不必纵横几万里的寻觅
它只是在那里,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地方
悠古的木屋,淳朴的天性,抑扬的歌声
绚彩的装饰,传承的风俗,旖旎的山水
仿如进入了一幅亘古的画卷
你!生活在那里
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凯里
终于20060130下午1:50抵达了黔东南州的州府凯里,其 “现代化”的程度超乎了我的想象,下榻的酒店是准二星的,看来是要在12楼渡过一个现代化的晚上了,窗外正对着一家颇有气势的中医院,这一路中医院很多而且都挺大气的,看来内地传统保持工作做的就是好.
凯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晚上酒店旁的小吃,藕粉山楂片等组合的八宝粥,油炸蕨菜根拌上清香的黄豆粉,润腻的豆腐烤硬表皮夹上香辛料…当晚和水纹还有张张浅尝辄止很是不过瘾,下次一定还要寻着踪迹去吃个翻.
麻塘亻革家
古朴的木屋,住着节日盛装的主人
蜿蜒的炊烟,聚着杉木米粮的气息
鸡犬相闻的阡陌
棱次栉比的梯田
可得小隐莫大隐
换取长闲胜暂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亻革家据说是后彝的 “直系亲属”,堂里都供着射日的神箭.村子古朴干静,村民感觉既不好客也不排外,到的时候大概正是他们早餐时间,几乎家家户户房顶都升腾起了炊烟,烟幕盘旋着升空团聚,离散,给整个寨子蒙上层轻薄芬芳的面纱.沿着坡度随意选上几条纵横交错的小径信步而上,抵达一个长廊环抱着的平台,大概是众寨民议事乘凉的所在.更上一层楼爬上土坡是一块斑驳的黑色岩石,表面有许多断层,很有喀斯特地貌风格,只是它徒然占领着那个丘陵倒是让人不知此物何处来了.[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4 18:12:15编辑过]
肇兴侗寨途中
20060201下午三点前后,从黎平赶往肇兴的途中,偶见一路清静的田梗间有人流涌动,喜气洋洋的往一处赶,放眼望去更是好大一群人在溪边环拥着,不知忙碌着什么.好奇心驱使我们停车去看个究竟,却展开了此行最为美妙的一幕:一簇手执长短芦笙穿着齐整的人分为两个方阵,同时吹奏,稍停时,朝对面山头望去,必有一方欢欣雀跃,摩拳擦掌,一方面露不服,奋起再战.正是村中的芦笙节,每年两次--正月和八月十五,中秋时是举乡出动,应该更是壮观.每个方阵是一队,邻近的村子都会赶来参与,比赛采取积分制,一红一绿各三次机会,同时吹奏着同样的旋律却是不同的音高.近处很难分辨,而对面山头不同“音阶”上,有长老数人一字排开组成评委会,商议后挥挥红绿之旗决定胜负.
这正是我在所有旅途中一直期待着的精彩,也许不如不期而遇来得从容,却已是我目前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告别了婚宴,天色渐暗,溜溜跶跶的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被炭盆上的几条烤鲫鱼吸引,由张张开口请求和他们共进晚餐.主人很是热情,一口答应,还取出牛骨汤蔬菜以及自家酿的米酒款待,说蔬菜是自己种的,没有农药和化肥,米酒是天天都要酿的,每天都喝要喝下一公斤四天前酿的酒,连调料都是自己后院种的.虽然人说他们的自给并不能自足,我所寻觅到的也不是代表汉族的中原文化,可是两次工业革命后出生的我,除了在书本中寻找清谈与空想的诗意生活之外也就只能在这里翻看和想象过往的中原生活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酒足饭饱后,懒得从众去泡吧的我们又转回了鼓楼前,几位老者围聚于火边,擎着长长的弯曲竹节似的烟杆吸着自家种的烟草,时不时要凑去烧红的木上去点一点.几个年轻人蹲在边上添柴,一派围炉夜话的场景,我们几个也就凑进去半懂*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在这里,长者是十分受到尊重的,年老是幸福的(也和以前中原的传统类似吧?).
过年时候,如果当年各鼓楼都没有长老故去,他们就将举行一次盛大的狂欢,载歌载舞迎接新年,而今年正是这样的好年头,他们从明天晚上开始要热闹上三天三夜!可惜我们明天就要离开!恼人的计划~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们邀请我们同去 “下战书”,其实是红色的纸上工整的写着一些欢庆和挑战的话语,惊讶于他们汉字的笔迹与措辞,已是我所不能及.兴高采烈的来到仁鼓楼,楼下正在排练的众人十分热情的邀请我们坐下后,将 “战书”张贴在鼓楼大柱上,寒暄一阵后便继续他们的芦笙和歌舞排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