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篇: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联为一体,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中国著名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受到这一特定环境和风情的启发,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从而使黟县自古享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黟县境内至今仍存有保护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为皖南之首。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筑村落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西递、宏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宏村]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位于黟县西北11公里处。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西递]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神秘南屏]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位于南屏村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当年大门上端挂有“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等金字匾额,门联为:“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黟县青石精雕细刻的石鼓,非常威严。祠堂共由80根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中、下三进大厅。大厅为享堂,中厅为祀堂,下厅是吹鼓奏乐之地,也可搭台演戏。
南屏村的支祠与家祠,大都因做官、发财者而建造。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叶奎光堂,是当年叶姓祭祀其四世祖叶圭公的会堂,现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圭公名文圭,字天瑞,号南屏,明成化二年岁贡,曾任山西太原府岚县知县。李氏支祠则是祭祀晚清徽商巨贾李宗眉的。
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中富商叶自璋为子女读书而营造的私塾庭院。园内有三大间书屋及半月形的庭院,还有对联曰:“静乐可忘轩冕贵,清游端胜绮罗尘”。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园记》而遐迩闻名的“西园”,坐落在叶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近1公顷,内设牡丹园、梅竹园、山水园、松柏园四大部分,是当时村人叶君华为孩子们读书养性而修建的。惜西园现已毁坏,今只留下石雕“西园”两字大门额紧及西园溪、西园桥及古樟等遗迹。村中还有“培阑书屋”、“陪玉山房”、“梅园家塾”等。
南屏村今仍完好保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近300幢,幢幢结构奇巧、营造别致,如冰凌阁、慎思堂、南薰别墅、倚南别墅、雕花厅、小洋楼、官厅等。高墙深巷,长短不一,拐变抹角,纵横交错,游客进村,如入迷宫,真可谓“进得去,出不来”。一位开小车的外地游客说,他走过京、津、沪的街道不曾迷过路,可来到南屏却出了洋相。这绝非夸张之语。
依山傍水的南屏村,古水口建筑尤令人赏心悦目。一座长40米的三孔石拱桥横卧武陵溪上,桥上有石柱、石栏,桥额为斗大楷书“万松桥”三字石刻,传出自文学大师姚鼐手笔。走过万松桥,迎面是雷祖殿、文昌阁、观音楼和万松亭等古建筑群;后为万松林,有数十上百株参天古木巍然耸立。林中有南阳书院,还有一泓清泉,名醴泉。昔日雷祖殿大门联曰:“有功德于民则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画造型生动、宏伟气魄,远近闻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景片《菊豆》在南屏村拍摄,促成了南屏旅游业的起步。相继在该村拍摄的《大转折》、《徽商》等影视片,不断提高了南屏的知名度,被称作“中国影视村”。该村先后推出了“《菊豆》故乡游”、“高墙深巷迷宫游”、“名人古迹探访游”等旅游口号,来南屏旅游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与日俱增。
[徽州木雕第一楼----卢村]
卢村距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以北约1千米,卢村古民居群为清道光年间四品朝议大夫卢帮燮所建,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志诚堂、思齐堂、思成堂等宅院,其中闻名遐迩的“木雕楼”为徽派木雕艺术的极品,由当时主人雇用两位工匠花20年时间精雕细刻而成,被誉为“徽州木雕第一楼”。木雕楼最典型的当数志诚堂的木雕装饰,走进志诚堂,立刻就会被整座厅堂内精美绝伦的木雕装饰所震撼,志诚堂的木雕采用了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等精湛工艺雕刻而成,那栩栩如生生,夸张的人物、动物等各类造型,无不折射出古代艺人娴熟的技巧及超凡的智慧。曾经引起很大反响的黄梅剧《徽州女人》就是以木雕楼为场景而搬上舞台。2002年著名电影演员斯琴高娃因主演《走出蓝水河》而来到卢村,并成为卢村“荣誉村民”。
[木坑竹海]
木坑竹海位于距黟城北面15公里宏村镇的宏村旁的群山之中。近年来吸引了不少诗人、画家、摄影家。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勃、常务理事田原同志和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钱万里都来这里进行创作。现已开发为一景点。
[塔川秋色]
塔川,背倚高耸云端的黄山西南余脉黄堆山,遥对碧波荡漾的十里奇墅湖。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就好象一座巨型宝塔,藏身在山谷之间,掩映在浓荫丛中。
塔川,高庵与低庵两峰之间(因峰之巅,原有西林寺禅院而得名),一条清溪破土而去,依山潺潺流下,穿村中而过,直奔风我秀丽的奇墅湖。村庄因有“川”过而富有无穷灵气,清溪也因穿“塔”而更显活力。塔川,即以此而旬名。
从宏村出发、沿宏泗公路不出两公里,便可来到塔川村。来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数棵巨大古树,它们分别是樟、榧、枫等树,这里便是塔川第一景“五树参天”。历经数百年的参天古木,每株是有数人合抱,斑驳的树身,仿佛在向人们叙述着塔川村那沧桑历史,那露出地面的粗壮树根,有的向巨掌,支撑起一柄柄遮天巨伞。独特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树种类别,使得村口这片古木形态各异,有的如利剑直插去霄;有的如花冠,铺遮大地;有的又如千手巨佛,无数巨臂伸向天空,仿佛要捋摘天空中的星云。
来到古木林中,绿荫遮目,青草铺地,这里虽没有石凳、石椅,可地面上那纵横交错的树根就是以供你小憩,沉静之中,定可感受到塔川村的古朴和谐,清新美丽。
穿过古木林,依清溪沿石阶拾级而上,便进入了塔川村。漫步于村中,既可以领略到山间村民古朴纯情的生活乐趣,又可以观赏到“溪绕前屋”、“竹山莺啼”’“塔川洞天”等绝妙景观。[以上这些景点的自助旅行者均可在黄山国际青年旅馆中结伴并拼车前往,既省时、又省金子。]
歙县篇:
歙县,古称徽州,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间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徽派建筑纳徽四雕于一体,在古建艺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出自歙县,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徽州文化的古老而又鲜活的课题,“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如今的古徽州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徽商故里棗斗山街]徽商故里棗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卤节坊”等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许国石坊]
歙县“以才入仕”称甲江南,历代英杰辈出,名儒显臣层出不穷。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明少保兼木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建。石坊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77米,高11.5米,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立,俗称“八脚牌坊”,它以中华独一无二的雄姿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
[棠樾牌坊群]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位于歙县县城西郊6公里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古牌坊周围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阁、在广阔的田园风光、秀丽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使棠樾牌坊群成为天然的影视基地。《红楼梦》,《烟锁重楼》等三十多部影视名剧在此拍摄。[呈坎]
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一进入呈坎村,气势恢弘的宝纶阁豁然出现在眼前。宝纶阁始建于明嘉靖年,原名“贞静罗东舒先生祠”。整座祠堂占地5亩余,分前、中、后三进,5层山墙,层层升高,显得异常宏伟壮观。宝纶阁是祠堂里的精华部分石雕木刻都异常精美,横梁上的彩绘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至今仍未褪色。
呈坎村是按《易经》中“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理论选址布局的。早在宋代就被理学家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渔梁坝]
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
[唐模]
唐模,即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的意思。
有清代建筑八角石亭、同胞翰林坊和檀干园等景点。其中檀干园最为著名。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而建造的。着位孝子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因园内遍植檀花,又有小溪缓缓绕流,便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名曰“檀干园”。
村里面有一条水街,是村子的主要街道,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还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的是美人靠,供人歇息聊天之用。由于没有受到商业氛围的影响,村子保留了和谐、古老的感觉。整个唐模村被誉为“全村同在画中居”。[槐塘]
槐塘位于歙县徽城西郊,是歙县古村落的一颗明珠。相传村里北宋时,有一个叫槐山的学子,进京赶考,考上了状元,因此特意在村中的长方形水塘边种下一棵槐树。后来,村子里就有了这样一个传统,家中要是有人科考得意或是当上了大官,便可以在塘边栽上一棵槐树,以示荣耀。由于历史上槐塘人才辈出,塘边槐树成林,槐塘因此得名。民谚曰:“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和历”,说的是村子曾经的显赫历史。后因太平军战火,整个村子毁于一旦。
槐塘至今仍有全徽州农村少有的宋代建筑御书楼。它是宋理宗为表彰程元凤而赠的“儒硕、昭光、清忠”六个大字,程元凤特意建造的纪念性建筑。[以上这些景点的自助旅行者均可在黄山国际青年旅馆中结伴并拼车前往,既省时、又省银子。]